盎格魯薩克遜人原本使用北歐的盧恩文字(rune),方便刻在物體上面。但是隨著愛爾蘭傳教士到英格蘭北部傳教,帶入愛爾蘭式的拉丁文字母,盎格魯薩克遜人開始使用拉丁字母書寫自己的語言。古英文的字母跟現在英文差不多,差別在下列字母:
- æ (ash)
- þ (thorn)
- ð (eth)
- ƿ (wynn)
- ȝ (yogh)
字母<æ>對台灣學生看起來很熟悉,沒錯,我們學過的KK音標裡面就有這個符號;但是在古英文時代,<æ>可是書寫的字母,發音跟KK音標的[æ]一樣,現在英文拼寫成<a>。字母<þ>和<ð>在古英文的手稿當中是互通的,任意互換,沒有發音和意義上的不同,唸成KK音標裡面的[θ],現在英文拼寫成<th>。字母<ƿ>其實就是現代英文的<w>,因為容易和<þ>混淆,連古代僧侶抄寫古英文手稿的時候,有時候還會抄錯,所以現代學者就一律寫成<w>。字母<ȝ>就是現代英文的<g>,現代學者就一律寫成<g>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